感謝 自由時報藝文新聞中心 提供,本文轉載自:平實的光影與家的碎語 王蕙芳《純真年代》在文字裡回家

文|董柏廷   日期|2025.11.19

《純真年華》王蕙芳著。(東美出版提供)《純真年華》王蕙芳著。(東美出版提供)

〔記者董柏廷/台北報導〕出身美術教育領域的王蕙芳(1953-),長年以畫筆與教學與世界對話,如今,在多年生活累積後,由畫家的目光轉向文字,以《純真年華》回望自己的家族與生命軌跡。她求學於文化大學美術系,日後任教延平中學與建安國小,並主持兒童美術教室多年,作品與生活始終與美術教育緊密相繫。她的夫婿黃才郎曾任國美館、北美館、高美館與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,是台灣美術館制度的重要推動者,兩人長年在藝文環境中並肩而行。

《純真年華》以家族記憶為核心,從日治到民國、從嘉南移動到台北,描寫一個北漂家庭在時代洪流中的漂移與落腳。父親受過日本教育、語言轉換後陷入沉默;母親身為護士,毅然從嘉義遷到台北展開婚後生活;哥哥自由不羈;而身為幼女的作者,在市區、山郊與農場之間度過多變的童年。所有記憶依時間順序排列,沒有小說式的戲劇張力,更多的是一種回望的平靜,書中亦收錄她青春時期的戀情與暗湧,清淡措辭裡藏著年少的躊躇與悸動;其後進入藝術工作、生養家庭、陪伴孫子女、逐漸理解父母的一生,生命的單位在她眼中細碎且漫長。

王蕙芳的筆觸延續畫家的性格,重在呈現生活的光影與情緒的紋理,語言平實,既沒有強烈的敘事野心,也不打造宏大的家族敘事,僅是為自己與家人做一次「回憶整理」。透過文字,她將年代的變化、家庭的遷徙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拉出輪廓,讓那些散落的瞬間獲得位置。

若把《純真年華》視為藝術家晚近的人生速寫,不華麗的質地,卻有著屬於作者的真誠。它記錄一段被時間沖淡的童年、一段未曾言說過的青春戀曲、以及一個家族在台灣近代歷史背景下的安靜「行旅」。讀時,能感受到作者把記憶重新排回生命中的原位,恰如一帖給自己、也給家族的溫柔交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