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word('consent_desc')}} {{word('read_more')}}
{{setting.description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感謝【鏡週刊】提供:傅月庵書評:為君葉葉起清風──《遊蕩的廓線:是說旅行是說人》
她寫旅途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:那對跟團旅遊的以色列夫婦,那群嘰嘰喳喳嘻嘻哈哈上廁所的日本大嬸,那位煮熱水泡麵的孤單韓國室友,那個奧斯陸的好心計程車司機,楓丹沃克里茲的夫妻檔,巴塞隆納的完美夫妻,巴黎的法文課同學……無不讓人印象深刻,彷彿歷歷都在眼前,但其實也就是幾筆「速寫」就辦到了。
旅遊容易旅行難。一個戒嚴,桎梏了台灣人幾十年,「旅人」成了瀕臨絕種動物,即使在這個島上,想旅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。山禁、海禁讓人寸步難行。年輕人想旅遊,最快方式是搶名額參加救國團自強活動,上山下海旅遊洗腦一番。1979年台灣開放出國觀光,久被禁錮的台灣人無法,甚至失去旅行的能力,跟團旅遊成了一種時髦,甚至誤認為這就是旅行。一直要到1987年台灣解嚴後,「旅行」的概念,方才逐漸落實生根。解嚴後成長的一代,生而自由,無拘無束,羽翼堅硬之後,「旅行」成了他們與自我對話的最尋常方式。2012年台灣出國人次突破1000萬,年輕的背包客,自由行者,肯定佔了不小比例,出生於1978年的邵慧怡便是其中之一。
透過她的特殊筆調,自成一種幽默風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