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謝BEAUTiMODE提供:一條前往神宮參拜的道路,為何成為精品名牌街?你可能不知道的東京潮人地圖物語

《原來如此!日本名勝景點趣聞物語》,李仁毅著,東美出版

 

 

表參道(Omotesandō)

映照明治神宮的太陽之道,感受人世無常的落葉櫸樹

 

圖片來源:表參道維基百科

 

在原宿車站旁連接神宮橋的筆直大道,就是匯聚世界名牌精品、鼎鼎大名的表參道。表參道在1919年開始動工,並與明治神宮同步在1920年完工,這條道路有著特別的角度設計,好讓冬至這一天的日出,能夠完美地從道路中央筆直射向明治神宮,使表參道成為「太陽之道」。

 

事實上,所有通往神社或是寺院的道路都被稱為參道,也就是「信徒參拜的道路」之意,像淺草寺的表參道,就是知名的仲見世商店街,因此日本各地的神社寺院都有參道,只是明治神宮的表參道是其中最大最有名的。

 

在參道行走時得要注意,參道正中央是專門留給神明走的,還有個專有名詞叫做「正中」,所以我們要靠參道左右邊走才有禮貌。此外大家或許也會很好奇,除了表參道之外,還有沒有裏參道?答案是有的。通往神宮寺院的道路通常不會只有一條,其中正對門口、或是最大最熱鬧的街道,就叫做表參道,與表參道相對的裏側另一條街道,即稱作裏參道。明治神宮原本也有一條專供馬車行走的裏參道,但在戰後已經變成高速公路的一部分。

 

在1921年時,表參道二旁總共種植了二百棵櫸樹,之所以選擇這種落葉樹、而非長青樹的原因,是希望透過櫸樹春夏萌芽繁茂、秋冬落葉枯枝的四季變化,讓參拜者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常,進而產生對神明的敬畏之心。在二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中,表參道一帶受創慘重,但仍有13顆櫸樹未被燒毀,並有11棵存活至今。

 

 

那麼,一條前往神宮參拜的道路,怎麼會變成日本的頂級時尚中心?結果還是跟戰爭有關。表參道一帶原本是很清淨的地方,二戰結束後大批美軍進駐日本,但他們要住在哪裡呢?美國空軍選擇緊鄰明治神宮的陸軍代代木練兵場,在1946年建立名為華盛頓高地(Washington Heights)的官兵宿舍,開始帶動專做美軍生意的商家進駐表參道,日本人若想要購買當時極難入手的舶來品,也會跑來表參道。

 

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前,美國將華盛頓高地歸還日本以建設選手村,當時的表參道早已商業興盛,洋溢滿滿異國氛圍,吸引許多年輕人前來,不少當代創意新銳與演員文青,紛紛以表參道作為據點,專門蓋給外國人住的超高級公寓建築、各路名牌精品也陸續出現,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時尚流行表參道就在1970年代成形。

 

最後讓我們將時光回推到大正時代。關東大地震後,有感於木造建築脆弱易燃,1926年財團法人「同潤會」在表參道興建了日本第一棟現代化鋼筋水泥式集合住宅,名為「同潤會青山公寓」。這棟公寓挺過二戰戰火,卻逃不過歲月摧殘,最終在2003年拆除,原址則在2006年建成表參道的新地標:表參道Hills。

 

 

 

 

原宿與竹下通(Harajuku & Takeshita Dōri)

次文化的大本營,來自熊貓與花朵的雜誌名

圖片來源:原宿維基百科

 

從明治神宮最南邊的表參道口走出來,經過神宮橋後左轉,我們會看到原宿車站,再過去一點就是竹下通,在此我們先來看看原宿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。早在鎌倉幕府時代,就已經有原宿的地名,我們之前談到江戶幕府所建立的五街道,在鎌倉時代也有同樣的道路建設,讓鎌倉能連接到各地,這些道路被稱為鎌倉街道,而原宿就是鎌倉街道沿路的宿場之一。

 

所謂的宿場,發源於快馬接力傳信的驛站,後來也成為官差與一般旅人在旅途上的中繼休息站,原宿這個宿場因其周遭皆為原野(千駄原),才取名叫做原宿。有趣的是這個沿用千年的地名,卻在1965年重編行政區時消失了,現在原宿只出現在車站的名稱上,並泛指車站附近的區域,但是在地址上是找不到原宿的喔。

 

原宿車站最初建於1906年,之後在大正時代1924年於現址建成了第二代車站,充滿英式木造建築風格。二戰末期的東京大空襲,把原宿一帶化為焦土,原宿車站也挨了直接命中的燒夷彈,但神奇地卻是未爆彈,讓原宿車站得以僥倖逃過被焚毀的命運,而留存近百年直到令和時代,成為東京都最古老的木造車站,但可惜因建材老朽且不符防火規範,這棟優美的車站在2020年東京奧運後拆除,並於鄰近處以現代建材重建,但樣貌已無法完全復原。

 

原宿與表參道原本就是同一個區域,因此二者也是同步發展,在美軍駐紮多年後,1960年代開始出現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「原宿族」青少年,他們身著時髦服裝,徹夜開著跑車在筆直的表參道呼嘯狂飆,在1960年代後半,追逐這些年輕消費者的流行服裝店、飾品店與咖啡廳也開始紛紛進駐原宿。

 

1970年創刊的《安安》(an.an)以及1971年創刊的《儂儂》(non-no)二本流行雜誌,經常在原宿為模特兒取景拍照,大大強化原宿在日本青少年流行文化中的地位,《安安》雜誌的名稱,是來自當時莫斯科動物園所飼養的熊貓名字,《儂儂》雜誌名稱則來自日本北海道原住民愛奴族語「花」的發音。

 

1978年流行時尚中心「La foret原宿」百貨開幕,這名稱來自森林Te Forest的法文,同一年開始營業的,還有位於竹下通的服飾店「竹之子」。竹之子的服裝設計大膽前衛,很對年輕人的胃口,因此在1980年代前半,開始出現成千上百的年輕人於星期天穿著誇張服裝,用卡匣收音機播放音樂,就在原宿的街頭跳舞,這些年輕人被稱為竹之子族,自此帶動全長僅350公尺的竹下通迅速發展。

 

雖然竹之子族風潮沒幾年就消失了,但之後仍以獨立樂團、視覺系、卡哇依系、歌德蘿莉系、Cosplay系等多種形態持續留存到今天,現在的原宿依然大大張開雙臂,熱情歡迎所有年輕人在此盡情發現自我、展現自我。

 

 

 

澀谷(Shibuya)

三千人穿越的路口,辣妹群聚的一○九

圖片來源:GO TOKYO

 

澀谷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,我就挑個好玩的講吧。距今約一千年前的平安時代末期,勢力龐大的平氏家族其中一人:平將恒,在武藏國秩父郡(日本埼玉縣)落腳,人稱秩父平氏。平將恒的子孫基家因戰功被賜姓河崎,同時賜予武藏國谷盛庄之地(即今天澀谷所在),之後基家之子河崎重家在京城捕獲盜賊「澀谷權介盛國」,堀河天皇大表讚賞並賜姓為澀谷,澀谷重家即在谷盛庄建造澀谷城,這就是澀谷的由來。對了,平將恒還有個子孫叫秩父重繼,他就是帶動江戶建設的江戶四郎。

 

澀谷從江戶時代就一直很繁榮,進入明治時代的1885年3月1日,日本鐵道澀谷車站開張,只是當天一個乘客也沒有,但很快地許多鐵道也陸續連接澀谷車站,使澀谷車站成為東京的交通要點之一,帶來許多人潮,商機,以及特種行業(延續至今演變成賓館街),1934年還出現該區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:東橫百貨店。

 

二戰末期的東京大轟炸,讓澀谷受創甚深,澀谷只好打掉重練、重新再來,最先出現的是黑市攤販,之後東急與西武二大集團先後投入資源大舉建設,集團下的百貨公司陸續進駐相互競爭,讓澀谷逐步呈現出今日的樣貌。在二戰後到1970年代前,東京的年輕人大多都往新宿跑,但自1970年代起,年輕人開始在澀谷聚集,而改變年輕消費者趨勢的源頭,就是1973年開幕的澀PARCO。

 

1969年在池袋開出第一家店的PARCO,隸屬於西武集團,PARCO是「公園」的義大利文,寓意這兒是個讓人們共享時間與空間,輕鬆玩樂放鬆的場所。澀谷PARCO不只是個單純的百貨賣場,大樓中還有劇場、美術館、電視台攝影棚與廣播電台,因此這兒不僅有青少年喜愛的服飾百貨,同時也是青少年文化的發聲地。順帶一提,PARCO在1977年至1992年間,也曾以新光巴而可百貨之名在台北市展店。

 

既然講到西武集團的PARCO,就一定得提另一棟東急集團的建築,也是澀谷最醒目的地標:109百貨。109百貨於1979年開幕,這麼特殊的命名,來自於日文念法中的10與「東」同音,9與「急」同音,109就是東急的諧音,此外也有營業時間從早上10點到晚上9點之意。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,在109百貨一帶出現許多白髮黑臉白眼影白嘴唇、驚世駭俗的109辣妹,其由來據說是要模仿當紅偶像安室奈美惠,但也有人認為這根本就是日本傳說中的山怪鬼阿婆。

 

最後來談最為醒目的澀谷名物,同時也是全世界最有名、穿越人數最多的十字路口:澀谷十字路口。這個十字路口從1973年起開始設置行人專用時相,也就是會有號誌禁止所有車輛穿越,只有行人能夠通行,而澀谷十字路口在每一次2分鐘的行人專用時相裡,大批人群會從四面八方如洪水般湧出同時穿越十字路口,人數可達三千人以上,這壯觀的景象也成為繁華東京的經典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