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謝 工商時報 提供,本文轉載自:尹乃菁寫家族史 尹情書串起愛與思念
文|李怡芸  攝影|郭吉銓  日期|2022/09/16
尹乃菁以第一人稱,細細寫下兩岸尹家分隔、重聚的過往。
 
在兩岸交流的頂大學生面前談起自己的「兩岸家庭」,爸爸來自鎮江,老家還有妻兒,而自己是台灣媽媽生的……尹乃菁說,這樣的家庭背景,意外地讓她看到年輕學子臉上「傳說般」的神情,她也意識到,對現在兩岸的90後而言,那段49年因政治分隔造成許多離散家庭的歷史已遙遠而陌生,尹乃菁不斷問自己:「是不是該留點記錄?」
 
觀兩岸氣氛 百感交集
為什麼想將對上一代人的追憶,記錄下來交給下一代?尹乃菁表示自己也在書寫的過程中不斷自問:「自己家族的故事,寫下來對其他讀者有意義嗎?」2016年赴香港鳳凰衛視任職迄今,兩岸三地的氣氛讓她百感交集。「2014年香港經歷占中、雨傘運動,2017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,也是兩岸開放30年,但當時的香港,已完全不復存在我記憶中的情感。」
2017年在香港的尹乃菁,明顯感受到香港的年輕人對於大陸赴香港旅遊、工作者,是帶著厭煩情緒的。然而「羅湖對我來說是我們接大姑奔喪的親情口岸,香港對我家,對我在大陸的大媽、大姑而言,本是會親的起點。」她有感自己這一代對於大陸、香港的身世有著更多的理解,而今兩岸三地卻因分隔而彼此複雜的情緒。
「這個世界從來不是憑空長成這個樣子的,在仇恨與對立被創造出來之前,還有愛,還有思念。」4年間斷斷續續的書寫過程中,尹乃菁也不斷自問:「家族的故事,讀者有必要看嗎?」但她心中隱隱有個聲音,希望將牽扯了兩岸近1/4世紀的共同歷史,自己家族上一代的記憶保留下來,讓下一代細細聆聽。
海蓮.漢芙的《查令十字路84號》一直是尹乃菁很喜歡的作品,在《尹情書》動筆後她設想著以書信方式呈現父親、鎮江大媽、尹儒大姑、尹英小姑等人的故事,但也發現兩岸層疊錯綜的家族關係,自家人都不見得能搞得清「大媽」、「姑表姨甥」等稱謂,讀者是否會更混亂?
 
看父親家書 紅了眼眶
隨著疫情將兩岸親人的往訪阻斷,尹乃菁再度強烈意識到擱置的記憶「必須書寫」,當下大疫的隔絕,更讓她有感於父輩當年輾轉的家書往返是如何的漫長焦急。從鎮江的大哥乃強手中收集了全數當年父親寄回的家書,看著父親的字跡與信中一一介紹的兩岸兄妹的名字,尹乃菁又紅了眼眶。
改以第一人稱,在《尹情書》中寫了5封信給家中的姪甥輩,身為小姨、姑姑的她,細細寫下兩岸尹家從書信到微信,分隔、重聚的過往,以自家人的口吻,等待著若有一日這些下一代、再下一代的孩子們,若想念起祖輩時,不是從谷歌、百度尋找,不是聽外人言,而是盡量接近真實的家族記憶。
透過犀利的記者之眼,尹乃菁希望以文字留給晚輩們一段風起雲湧、家族離散的時代真相。
 
 
尹乃菁《尹情書--給年輕的你們》
內容簡介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-
我想告訴你,關於那些大人的故事
薄薄幾張信紙,承載的是動盪的歷史、來不及道別的歉疚,
與如何也彌補不了的逝去人生歲月。
而我想記錄下來的,不僅是對上一代人的追憶、作為平輩人的留念,
也是想交給下一代細細聆聽的,大歷史背景音裡、關於尋常流離的私密雜訊。
 
尹乃菁的溫柔書寫
趙少康、唐諾  專文推薦
 
2005年,尹乃菁的父親過世,觸發她寫了一篇紀念父親的短文。
 
之後十餘年間,因著工作、家族,兩岸往返,乃菁慢慢感到自己時空橫跨三代兩岸的家族故事,有記錄書寫的必要——一開始是5封寫給晚輩的信,告訴他們在海峽另一邊的家人與家族史;每一封信都帶來一些回憶,與許許多多的故事。一如乃菁所說:「和我父親一樣,因為國共內戰,逃離中國大陸到了台灣,不得已割捨老家妻兒子女,在台灣成家的『爸爸們』,何只千千萬萬?我家,兩岸『尹』家,只是數萬分隔的兩岸家庭中的一個百分點,」
 
透過犀利的記者之眼,尹乃菁希望以文字留下給晚輩們,給對這段歷史有好奇、有疑惑,甚至有誤解的人們一段親身經歷,讓更多人重新理解、體貼那風起雲湧、家族離散的時代真相;筆鋒依舊不拖泥帶水、但字裡行間卻滿溢著對家人感情的書寫,就像趙少康在推薦文中所述:「從小故事看大時代,不但適合閱讀,拍成舞台劇或電影,應該也十分受歡迎。」
 
大疫期間,乃菁寫完了書,不想母親於2021年過世;半輩子在戰亂中度過的上一輩親人,如今陸續在天上相聚了,乃菁留下的不只是他們的身影與故事紀實,也是我們無可迴避的斷代報導、一頁時代的情書。
 
本書特色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-
✽16頁彩頁
✽知名媒體人尹乃菁的第一本感性紀事
✽趙少康、唐諾‧專文推薦

購買往此去 → ​https://www.donmay.com.tw/products/9786269593521